第21期
(总第244期)
许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二O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影响
魏际刚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次全方位、多层次、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不断演进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其“梯度”、“渐次”推进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影响也是一个从渐变、量变至重大变化和质变的过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各国的比较优势、生产组织方式、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要素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赋予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以新的内涵。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伴随着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先后经历了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到产品内,从垂直到水平的变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选择特定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价值链高端环节,而将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环节大规模转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低技术含量的增长。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原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所改变。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发达国家更具有大量采用高效、智能数字化技术与装备的能力,这不仅导致其生产环节劳动力使用的减少,制造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使生产工序和产业链大大缩短。随着设计、消费与制造更加密切地结合,发达国家原先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回流。传统“雁形模式”所预言的后发国家赶超路径在某些产业领域可能被封堵。不过,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会从根本上颠覆既有产业国际分工格局。正如数字化制造并不会导致整个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一样。因为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方面,对那些贴近市场最终需求的产业影响较大。由于高端设计、特殊打印材料、专用打印设备以及网络化的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现代工业体系,故目前的全球产业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它更多将成为大规模、标准化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效补充。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跨国公司和中小微企业未来的角色带来重大影响。跨国公司仍将是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但其将更倾向于集中在知识密集、非有形化的职能上,如产品设计、研发、管理服务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增殖环节,而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同时,中小微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制造等参与研发设计、个性化生产和跨境贸易,在某些特定领域创造独特优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发展中国家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数字化制造将使得某些行业(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个性化定制、分散生产成为新特点。为更贴近市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本地化制造。产业分工从而有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延续产业链分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领域;另一是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后一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影响。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新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科技知识大都处于公共的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知识的意会性程度很低,处于这个阶段的新技术革命几乎会将所有国家“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某些新兴或发展中国家甚至能比率先崛起的国家更适应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如果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构筑新技术体系,就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目标。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推动制造环节劳动力减少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成长,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服务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中将占据更大的份额,服务业在全球产业结构中比重会进一步上升。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并迅速发展起来。基于不同的国情和创新基础,各主要国家在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研发方面实现了不同方向上的突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和深度应用将继续对经济社会广泛渗透,计算机的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贮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分析计算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技术能力实现了指数级跃升,制约信息化深度发展的技术瓶颈基本消除,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物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开始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渗透。现代生物技术正步入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以基因工程、干细胞、生物育种等为标志的生物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以太阳能、风能、页岩油、页岩气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处于高速成长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三个方向得以突破:在工艺性能方向,高速、高温、超大、微小等极限加工能力不断提升,3D打印等新的增材制造技术开始兴起;在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实现了数控机床一加工中心一柔性加丁单元一柔性加工制造系统的升级;在数字化方向,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装配、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网络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制造协同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新材料产业在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发达经济体利用雄厚的技术基础、人才优势、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的市场机制,将有可能率先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智能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为其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其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与新兴工业化国家错位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发达国家会更加重视研发和创新,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美国在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领先于各国,其优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德国和日本在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有机和碳纤维等产业领域独树一帜。特别是德国,在信息网络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会有重大突破,逐步实现其构想的“人一物一服务的智能连接”战略目标。英国重视生物产业和高端制造。韩国在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新兴经济体一直期待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产业和科技上的“弯道超车”。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新兴经济体认识到了历史性机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新兴经济体未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成为承接研发外包的重要目的地和创新投入的重要国家。巴西在能源、信息等领域发展卓有成效,印度在信息、医药等领域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俄罗斯在新兴产业紧紧跟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新兴产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技术、市场、制度等不同层面的约束。技术层面,某些新兴产业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的竞争。市场层面,一些领域的产业化技术不成熟,价格过高,尽管投资热情高涨,但实际市场启动的容量有限。制度层面,各国也存在发展障碍,如生物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监管环境的制约等。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重大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全球化纵深背景下发生和展开的,这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有很大不同。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流动,新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市场。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未来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会有较大变化。
跨国企业将更加看中新兴经济体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更加贴近消费需求,会加大在新兴经济体设立研发、设计等机构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跨国企业考虑贴近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享受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以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将已在新兴经济体的部分外资回流到发达国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外资企业出口、传统出口营销方式和关键原材料进口都将产生影响。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制造的发展,营销模式也将从“批次少、批量大”、批发与零售环节迥异逐步演变为“批量小、批次多”、批发与零售趋同。跨境电子商务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的出口渠道将受到很大挑战。
新兴经济体会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国外投资设立企业的方式,利用新技术推动出口结构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从互补为主逐步转向更多的正面竞争,如果新的经济和贸易秩序未能得以及时重建,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可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新一轮的大规模跨国间产业转移,面临的贸易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更加多发。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产业竞争更趋广泛性、分散性和个性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制造业管理与技术也出现相应创新变化,既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有效平衡,重构制造系统的生产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大规模定制、社会化生产、平台型企业、网络化组织、开放式创新等更为普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更为重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大规模定制”和“批量个性化”的融合,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方式将更加复杂,研发、生产和服务将构建成遍布全球的“价值链”体系,不管是“高成本”国家还是“低成本”国家,都将占据一席之地,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的更具有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跨国企业通过网络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国家的配套协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由全球范围内多个企业高效、快捷合作完成,企业间以网络方式跨越边界与环境紧密联系。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家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推陈出新将变得更容易、更低廉。
数字制造技术将改变传统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作业、控制管理等整个制造系统发生根本改变。新的生产工艺为制造业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要求生产基地更加靠近消费市场,以便设计人员能够和生产线更密切合作,同时更能贴近客户并迅速回应其需求。能否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快速反映到产品的设计当中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这意味着以往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分离开来的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将以上各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集中到一起的产业组织模式。发展中国家因此会发现,将制造业吸引到本国会比以往倍加困难。
五、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使得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顺利推进,更大程度上基于知识的生产要素,未来各国围绕人才、技术、品牌等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
人力资本将成为最重要的创新要素,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低技能的生产工人对产业发展重要性下降,相对就业结构朝着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方面发展,而高技能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技术的发展和吸收对制造发展方式至关重要,技术的转换可能会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重要的一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将逐步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式,以及产品的产地选择。
品牌将更加成为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甄别、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网络化销售将使供求信息成倍增长,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对产品更为挑剔。
标准制定、竞争规则、知识产权等有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技术变革浪潮冲击下,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不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面对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和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将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博导)
摘自《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