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力何以迸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118  更新时间:2017/9/12 9:56:2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副总设计师周依林(左三)与工作人员在量子卫星旁忙碌。才扬摄

  18年前我回国从事科研,亲眼见证了中国科技界从总体跟跑到越来越多地与西方齐头并进,甚至在一些领域形成领跑、并跑、跟跑并存的局面。最近5年,我国学者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的论文约有2/3是以建立新方法、新途径,探究机理和成因为主的综合研究型成果,而且呈现全面上升、多点爆发的态势,显示出中国科学在许多方面为世界科学前沿的拓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在大科学工程和高技术领域,基本粒子探测、受控热核聚变、大射电望远镜、航天工程、深海下潜、超级计算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量子通讯、深紫外固态激光源等方面,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在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动车制造和铁路建设、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领先规模。

  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的科技创新力喷薄而出?我想,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学子有了去西方学习先进科技、融入世界前沿的机会,也才有了今天人才回流的大好局面。从20多年前开始的“百人计划”到9年前开始的“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的积累是科技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基本保障。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国际供货便捷程度都日渐提高,直接促进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第二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这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先进理念。30年前,我们羡慕欧美同行科研经费充足;现在,许多欧美同行羡慕我们在经费上更有保障。不仅是经费来源,在科研装备购置、设施平台的建设上,中央财政通过大科学工程、修购专项、重点实验室等多渠道加大投入,扭转了科学研究受制于支撑条件的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作为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为此,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整合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到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大幅提高成果转化个人收益,给予股权期权红利激励,力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市场化的对接贯通,构筑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机制,显现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未来中国必将呈现出科技回馈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度转型局面。这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强奋进的决心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