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生物标志物评价与应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720  更新时间:2019/4/16 18:37:3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成果信息
申报信息
  • 公布年份:
    2018
  • 学科分类号:
    R59
  • 关键词:
  • 成果简介:
    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NA修复、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致DNA损伤风险评定”(项目号30671740,经费35万元),并获郑州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经费4万元)。项目内容属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领域。 氯乙烯(VCM)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氯乙烯。VCM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肿瘤的发生。中国VCM就业人数众多,职业人群健康问题值得关注。中国VCM职业接触限值为10mg/m3,高于西方国家标准(2.79mg/m3)。中国现行标准能否有效保护VCM工人健康,VCM工人健康效应的三种生物标志物价值如何,各类生物标志物如何检测等问题亟待解决。 该项目探讨了VCM工人累积接触剂量与遗传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和评价各类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及检测方法,为VCM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 1.国内外首次发现VCM暴露与接触工人微核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VCM暴露量的增加微核率升高。国内外首次采用基准剂量(BMD)法对氯乙烯暴露总量与微核损伤关系进行研究,获得VCM暴露的BMD值,为VCM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2.国内外首次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氯乙烯工人微核危险因素,发现年龄、性别,以及ADH2、OGG1、GSTT1、GSTP1、CYP2E和MGMT84等基因的部分多态可能是微核损伤的影响因素。 3.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建立了多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检测方法。包括采用创造酶切位点和PCR-RFLP技术建立了MGMT、ADH2、POT1、PON2、PLIN1和MTHFR等基因多态检测方法。应用多重PCR-RFLP技术建立了XRCC1基因两种多态的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稳定、简便、经济适用。 该项目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应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网页可以检索部分论文,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ATSDR)在VCM毒理学有关的官方文件“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Vinyl Chloride”中引用多篇论文。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应用该课题组采用的BMD方法,分别开展了多环芳烃和有机磷农药的研究。北京锤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莱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应用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进行PON2、POT1、ADH2和MGMT等基因多态位点进行检测。 该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施期内申请发明专利7项,目前有效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13篇。 项目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选题立足于目前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科学,技术路线合理,统计方法运用正确,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在VCM职业暴露致染色体损伤及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