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献信息查询
服务平台
许昌科技大市场
许昌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公共管理
服务平台
人才引进及技术转移
服务平台
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
服务平台
创新创业孵化
服务平台
  设为首页 欢迎访问许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您现在的位置: 许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科普知识 > 正文
中国智慧助力建设“非洲绿色长城” 共治“地球癌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05    更新时间:2022/4/14         ★★★

“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也是‘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核心内容。”4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强调,中国同非洲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开展合作,问题相通、诉求相同、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可以充分发挥双方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的优势,成为公约框架下南南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与亚湿润干旱区因气候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其对脆弱土地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引发当地居民以极端手段争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激发社会冲突与政治动荡,被称为“地球癌症”。


会议现场。符超 摄


此次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交部有关单位主办,国际竹藤中心承办的研修班,旨在推广我国荒漠化防治成熟经验技术,有针对性地增强非洲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的能力。而“非洲绿色长城”的目标就是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长8000公里生态防护林带,治理1亿公顷荒漠化土地。

“非洲绿色长城”组织执行秘书长布拉欣•赛德在线出席开班式并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中国荒漠化防治成就以及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诚意,表达了与中国深入交流、共谋发展、共抗沙患的意愿。

我国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约4亿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担当作为,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国家主导、地方负责、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长期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本世纪以来,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程度持续减轻,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在做好荒漠化防治的同时,也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荒漠化公约”)规定的各项缔约国义务,积极拓展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2004年,我国与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约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培训设施设在位于北京的国际竹藤中心,自成立以来,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各类荒漠化防治国际研修班,向有需要的国家推广成熟、实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治沙骨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中心将依托联合国平台和中国荒漠化防治70年的经验做法,加强各国在荒漠化防治发展战略、前沿科技、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对接,为解决全球荒漠化瓶颈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江泽慧谈及未来工作的宏观思路时表示,以治沙促治穷、以减灾促减贫,以增绿促增收,通过荒漠化防治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非洲绿色长城”并非单纯的生态工程,还事关粮食安全和区域稳定,是非洲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需要系统增强各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建设水平。为此,本次研修班精心设计,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非洲学员们授课,主题包括利用地球大数据等先进手段评估土地退化状况、荒漠化防治最新科研成就与成果转换、相仿立地条件下中国用于荒漠化治理的作物及产品技术推广应用等。

此外,研修班还安排了互动环节,邀请各国“非洲绿色长城”国家联络员介绍本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难点问题,将有效促进双边交流与互学互鉴,为下一步谋划更多支持“非洲绿色长城”的举措奠定基础。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3 - 2023 许昌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电话:0374-2965381
    豫ICP备150125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