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看科普:创新时代的驱动之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9  更新时间:2025/11/7 12:11:2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0月中旬,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今年的奖项颁给了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阐明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机制”。这个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与科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出科普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过去200多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空前高涨,其根基在于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三位学者的研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技术进步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知识的积累与传播,需要创新的勇气,也需要打破旧秩序的决心。显然,科普正是这一链条中的重要节点。

    莫基尔揭示了“依靠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他通过历史研究发现,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关键在于其社会结构为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文化与制度保障。他提出“启蒙经济”这一概念,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里的“知识流动”还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科普,而是指科学家、工匠、商人等群体之间形成的知识共同体,通过科学社团、技术交流、专利制度等方式,实现了技术知识的有效扩散与应用。

    从今天的视角看,这种机制虽不等同于现代科普,却与科普的核心理念相通:知识不应被垄断,而应通过适当的机制进入社会,成为推动进步的公共资源。可以说,莫基尔揭示的正是科普在制度层面的“前身”——一种让知识走出象牙塔、转化为社会发展动能的早期形态。

    阿吉翁和豪伊特则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他们指出,创新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有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挑战旧的垄断者。这一理论揭示:创新要能持续,必须不断有局外人把更好的技术送进市场。可挑战者凭什么知道旧技术已过时、新路线在哪?本质答案正是科普——它不但降低了公众获取前沿知识的门槛,让潜在竞争者源源不断,还培养了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励下一轮的研发。

    今天,科普已不止于“翻译”科学,它是构建一个社会的观念认知、批判思维、容错和求新文化的基础设施。它就像电力网络让机器运转,信息网络让数据流通,科普网络则让创新得以发生。

    2025年诺奖经济学成果揭示了一个悖论:越追求技术突破,越需要回归“人”的本质。科普的价值不在于直接制造“科技奇迹”,而在于培育一个能理解技术、包容失败、持续进化的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为创新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三位诺奖得主呼吁“重建鼓励竞争与知识共享的创新治理体系”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呼唤一场全球范围的“科普革命”——因为唯有让科学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创新才能真正驱动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